当前位置:首页>研究专题>农村采矿业-案例分析

农村采矿业-案例分析

“典型有色金属矿区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能力建设”项目
该项目由社会科学研究协会中国环境与健康项目支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湖南省凤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执行。
湖南省湘西州是中国汞、铅、钒等有色金属的重要成矿带。铜汞矿带内汞地质储量约占中国汞总量的50%;花垣渔塘-凤凰茨岩铅锌矿带是湖南省铅锌资源远景最大的成矿区,已探明铅锌矿点120余处。据2000年不完全统计,湘西目前共有各类矿山企业670多个,选矿、冶矿、加工企业113家。当地形成了多金属、多介质复合和焦点成面的污染格局。
本项目以湘西典型农村矿区为对象,组建环境科学、公共卫生学和农村问题研究学者的联合队团,主要针对采矿业发展过程中重金属严重污染临近水域、土地和农田的问题,并在少数民族居民健康意识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开展矿业开发环境健康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研究。
该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 典型农村矿区生态环境风险识别
 基于典型矿区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类型等环境特征识别和生态系物质(固体废弃物、土壤、水、粮食/蔬菜)调查采样和室内理化分析,定性、半定量地评价生态环境要素的环境质量和污染程度,筛选矿区内影响健康的主要环境问题。
- 典型农村矿区村民健康风险评估
 基于污染物总量筛选3~5种重金属作为潜在风险因子,参照相关的推荐模型和参数,从致癌风险和非致癌风险两方面来核算并评估各风险因子经不同暴露途径(饮水摄入、膳食摄入、呼吸摄入)的暴露剂量和风险贡献;在此基础上,确定矿区主要健康风险因子和风险途径。
- 矿区环境健康风险管理
 调查矿区社会、经济和人口情况以及不同利益相关者(政府、矿业主和村民)的环境健康需求,提出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配套的风险规避措施。召开风险管理决策
 宣讲会,编制、印发矿区风险知识和风险政策知识手册,增强矿区人口对采矿污染的健康风险认识,提高风险规避行为。
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并用的方式,对矿区人群的重金属环境健康进行风险评估,发现,铅锌矿区居民非致癌健康风险以As, Cd, Pb最为严重,Hg的风险较小。As、Cd、Pb应被列为该矿区优先控制污染元素。砷的致癌风险远大于百万分之一的限定值,应引起足够关注。此外,通过对村民健康状况、当地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卫生意识调查发现,多数家庭医药费用为1000—3000元/年,约占其年纯收入的1/3,患有关节疼痛、视觉模糊、易疲劳等症状的占调查者人数的61%、41%和46%。而另一方面,当地环保意识教育还处于原始初级阶段,40%的当地居民对于从事矿业活动是否会带来健康危害表示不知道或不关心。总体而言,当前矿区整体环境状况不太令人满意,企业环保措施不到位,居民自我保护的意识不强。
 
云南省文山县砷矿治理
该项目由美国铁匠基金会与云南省环境保护局共同发起,于2006-2009年在云南文山县研究小型金属弃矿和冶炼设施给当地水体,尤其是水源处带来的重金属污染的环境隐患,旨在通过该研究探索出适合农村山地地区解决典型金属采矿业污染的方法。云南省环保局推荐了文山县,是云南山区有代表性的重金属污染地区,该项目对解决当地问题和探索共通之路都有很大意义。
小型矿厂、废弃的冶炼设施以及大片尾矿向当地环境中释放包括砷、镉和铅在内的重金属污染,对水体的尤其污染严重。1958年到2004年期间,文山地区有4家砷加工厂在运营。2002年,该地区被确定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县政府要求矿产企业移出保护区范围。但是,40余年来冶炼生产活动累积的污染依然存在,并且威胁到当地环境与公众健康。经过铁匠研究所与云南环保局组成的专家小组的考察和讨论,该项目最终将修复试点区定在文山县回龙镇摆依寨的一处污染场地。
专家小组进行技术分析认为,废弃物情况足以向地表和地下水中释放大量的砷,在当地的采样中也发现了部分样品砷超标。
该项目于2008年11月开始在当地的工作, 由文山环保局和铁匠基金会共同出资,首先是建立一个稳定的有维护围墙尾矿存储区域,并进行不可渗透层的处理。主要的砷残留废弃物被移至这个安全区域以致密层的方式安全放置。在这个区域表面种植当地特有的植物,并沿存储区域边缘修建排水沟将其与地表水流分离。同时控制对尚存设施的接触以防止污染。经过治理后,当地环保局采样测出排水系统的砷含量在限制标准以内。地方政府还计划在雨季再进行一次取样和检测,希望更为完整客观地反应治理成果。
云南当地政府对本试点项目的成果高度认可,并且希望进一步扩大其治理成果。根据文山县环保局预计,当地有来自至少五个旧冶炼厂的污染废料需要治理。铁匠基金会与云南环保局也在继续就可能提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进行对话。
如需了解此项目的具体信息,请访问以下网站:
http://www.blacksmithinstitute.org/success_stories/display/21